读《黄帝内经》、《伤寒论》,字里行间只有两个字:智慧。中医学对世界最大的贡献不在于她提供了多少妙方良药,而是她独到的医疗思想。
治愈乙肝、艾滋病等疑难病,理论上我们准备好了吗?当我们的眼球被抗病毒、提高免疫、阳转阴所套牢的时候,是多么需要一种智慧的点拨呵!
声明一下,我只是想通过中西医学理论互为印证的方式建立一个模型,一个假说,如同人类认识乙肝以来产生的无数猜想和假设。连我自己都想知道,它究竟有没有价值。
欢迎有更多的医学同道前来关注,指出它的错误或者荒谬。只是,当你准备倒一盆脏水时,是否会去注意那里面可能有一个新生的生命?
一
传统中医理论将人体分为阴虚阳亢型和阳虚阴盛型体质,慢性乙肝由于免疫功能下降,正不胜邪,久而久之,阴虚或阳虚的倾向更为明显。下面本人尝试从体质角度阐述乙肝难治的原因。
正如有人习惯用左手做事,而多数人则喜欢使用右手一样,不同体质的人免疫功能有不同的变化趋势。所谓阴虚者,当其感染病毒时,身体内部是发生以体液免疫为主导的免疫应答过程;阳虚之人则是细胞免疫功能亢进,把侵入体细胞内的病原体连同自身的细胞一并消灭,体液免疫同时参与,但并非主要进程。打个形象的比喻,体液免疫大军是小米加步枪,是采用人海战术,而细胞免疫是高科技武器,能对受感染的细胞实施精准打击、定点清除,二者各有所长,需要协同作战,方能战胜疾患。
当乙肝病毒侵入我们的肝细胞开始复制以后,人体免疫系统激活,产生抗体与抗原发生中和,同时细胞免疫因子攻击和杀伤受乙肝病毒感染的细胞。但是阴虚之人一向以体液免疫功能为主导,加之细胞免疫功能不足,体液免疫不得不独当一面,迫使多能造血干细胞拼命工作,产生体液免疫进程所需的大量抗体用以围攻病毒,过多的循环免疫复合物又使人体呈现内热之象,气血津精亏耗,阴性物质入不敷出,肌体日渐衰弱。中医治疗肝病有“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明训,常用的健脾益气之类中草药,能显著提高细胞免疫水平,是故阳虚者每多获愈。应用于阴虚患者,如逆水行船,只能建一时之功,因为它改变不了体液免疫在起主导作用这个事实。阴虚病人应补脾、肺、肾三阴,清虚浮之火,还要丢掉速战速决的思想,徐缓图之。
治病如治川,只能因势利导,辨证用药。这就是古人总结出的“阳虚者易治,阴虚者难调”的道理所在。
二
上文在肝胆相照论坛发表后引起了争议,反对者认为乙肝难治是因为机体呈现免疫耐受状态。那么我文中的内容果真与免疫耐受理论无涉吗?我愿意就此问题与大家进一步探讨和交流。
先重复一下自己的论点(我称之为“握手协议”),阴证体质的人以体液免疫为主导,在慢性消耗性疾病中表现为阴虚;阳证体质的人以细胞免疫为主导,在慢性消耗性疾病中表现为阳虚。中医认为,如果阴损及阳,或者阳损及阴,疾病还会发展为阴阳俱虚。
我的论据主要有三点,其一来自中医临床经验。如当代名医邹良材总结治疗肝病的经验时指出,患者素质阳气不足,或湿重于热,耗伤阳气,可进一步造成脾肾阳虚;而患者素质阴分不足,或胃热素盛,则湿从热化,灼伤肝肾之阴,可导致肝阴虚,甚至阴虚血热之证。
其二,国内多家医疗单位报道,滋阴药如麦冬、沙参、石斛等,有使抗体存在时间延长的作用,补气药如黄芪、党参、灵芝能增强人体网状内皮系统吞噬能力,提高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
其三,研究人员发现,在乙肝病毒感染以后,体液免疫强的人出现三抗体阳性,而细胞免疫功能强的则呈全阴性。请大家思考,这是否提示不同体质的人体内存在着泾渭分明的两种免疫应答趋势。
再来看看医学免疫学关于免疫耐受是怎么说的。免疫耐受是指免疫活性细胞接触抗原性物质时所表现的一种特异性无应答状态,是免疫应答的另一种重要类型。按照免疫耐受的程度,又可分为完全耐受和不完全耐受。后者又有多种形式。如仅对T细胞或B细胞产生的耐受分别称T细胞耐受或B细胞耐受。
某些疾病若体内出现良好的细胞免疫应答,虽抗体生成低下或甚至缺如,临床预后仍良好,并常伴随有效的防御性免疫。反之,如细胞免疫水平低下,抗体效价虽高,而预后较差,多呈进行性感染。这种分离耐受现象对感染性疾病的预后有重要影响。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伴有极轻微的肝炎病变,可能与新生期发生感染而使机体对病毒产生部分耐受性有关。
结合我的观点,你会发现,中医所说的“阳虚者易治,阴虚者难调”与西医对分离耐受现象的论述有异曲同工之妙。听起来似乎难以置信,隔膜中西医学的窗户纸竟这样被捅破了?!
对于分离免疫耐受所致的疾病中医早就确立了治疗原则。明代医家张景岳就提出:凡病有不可正治者,当从阳以引阴,从阴以引阳,各求其属而衰之。所谓从阴引阳,是指补充大队阴性免疫调节物质,满足体液免疫进程之需,然后少量阳性的免疫调节物质会使细胞免疫水平反弹上升,并可维持一段时期。我用浅白的语言可以形象地说明治病的机理:当一个人正瞌睡的时候,你只能为他送去枕头,当他一觉醒来,你再为他送去食物,他才会心甘情愿地替你干活儿。
当然,从阴引阳,从阳引阴,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治病原则会对机体有多方面的调节作用,好比抗生素一般对细菌都有广谱抗菌效果。但是,在这里我们看到中西医学是如此地契合,如果说这些认识是错误的,难道还有其他的解释么?
我想在我之前也许从未有人把中医阴阳学说与西医的免疫耐受理论联系在一起。正是通过汇通中西医学的“握手协议”,有了这样一个提纲契领的东西,我们就可以从中医的角度去评价西医的治疗方法,可能在治疗上会少走许多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