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C的定义及分型
编辑:苏州东吴医院发布时间:2006年07月29日
概况内容: DIC(disseminated intavascular coagulation)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不是一个独立疾病,而是多种病因所引起的复杂病理过程的中间环节。诱发DIC的病因十分复杂。但导致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某些因素破了人体凝血和抗凝血系统间的平衡,首先是凝血系统被激活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寻致了各脏器的广泛性微血栓形成而消耗了大量凝血因子,从而使血液转入低凝状态,继而由
DIC(disseminated intavascular coagulation)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不是一个独立疾病,而是多种病因所引起的复杂病理过程的中间环节。诱发DIC的病因十分复杂。但导致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某些因素破了人体凝血和抗凝血系统间的平衡,首先是凝血系统被激活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寻致了各脏器的广泛性微血栓形成而消耗了大量凝血因子,从而使血液转入低凝状态,继而由于纤溶系统被激活,功能亢进而溶解了纤维蛋白甚至纤维蛋白原和其它凝血因子,使血液更不易凝固,而所产生的FDP又具有抗凝作用最终寻致严重出血,加之多脏器功能损伤而出现各种严重症状,故急性DIC若不能及时诊治常危及生命。
根据DIC发病的快慢和病程长短可分为三型:
(一)急性型 其特点为:
1.起病急,一般持续数小时至数天。
2.病情凶险,可为暴发性。
3.出血症状明显而严重。
4.可伴有一过性或持久性低血压,甚至进入顽固性休克,常见于败血症、大手术后或体外循环后,羊水栓塞、溶血尿毒症综合征、肾移植等。
(二)亚急性型 其特点为:
1.起病可数天、数周。
2.病程稍缓慢,常见于恶性疾病,如肿瘤扩散、急性白血病(尤其是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死胎滞留及部血栓形成、主动脉弓动脉瘤等。
(三)慢性型 临床上少见,其特点为:
1.起病缓慢。
2.病程达数月或可能数年。
3.高凝血期较明显,出血不严重,可仅有淤点或淤斑。常见于巨大血管瘤、SLE等。
上一篇:皮肤出现紫斑的原因是
下一篇:血液病病人的饮食宜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