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医学会临床合作基地
中国医师联合会妇科微创专家会诊中心
中国医师联合会妇科超微创技术临床应用基地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疾病大全 >> 骨骼、关节和肌肉>> 认识非常见肌病
认识非常见肌病
编辑:苏州东吴医院发布时间:2006年07月24日
概况内容: 肌病是一组由多种病因所致的肌肉病,包括代谢性肌病、炎性肌病、肌膜兴奋性异常的肌病、肌营养不良症、先天性肌病等。近年来肌病的分类、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的基因定位和代谢性肌病的研究均有很大进展。而国内尚认识不足,导致诊断困难和延误治疗。   一、代谢性肌病 是一组由于细胞内ATP合成及能量转运的生化通路异常而产生的一

  肌病是一组由多种病因所致的肌肉病,包括代谢性肌病、炎性肌病、肌膜兴奋性异常的肌病、肌营养不良症、先天性肌病等。近年来肌病的分类、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的基因定位和代谢性肌病的研究均有很大进展。而国内尚认识不足,导致诊断困难和延误治疗。

  一、代谢性肌病

    是一组由于细胞内ATP合成及能量转运的生化通路异常而产生的一组疾病,主要与糖原、脂质或线粒体代谢异常有关。临床主要表现为骨骼肌的功能障碍,如运动不耐受、肌肉痉挛性疼痛,甚至肌肉分解坏死,临床可伴或不伴其他脏器功能障碍。肌酶谱和肌电图常可提示肌源性损害,当合并有神经肌肉同时受累时,SFEMG测定有助于识别肌病的存在,最后确诊需要病理学检查,具体的分型需要生化和基因检测。

  代谢性肌病通常由糖原代谢异常、脂质代谢异常和线粒体呼吸链异常所致,共同特点是运动不耐受,但不耐受出现的时间对鉴别具有重要意义。

  1.糖原累积病

    临床特点是运动不耐受、痉挛性疼痛及肌球蛋白血症,其他脏器包括肝脏、肾脏、心脏及脑也可受累。在12种糖原累积病中,除Ⅰ型(葡萄糖-6-磷酸酶缺乏)和Ⅵ型(肝磷酸化酶缺乏)外,其余10种均有神经肌肉受累,4种糖原累积病以骨骼肌症状为主,即Ⅴ、Ⅶ、Ⅹ和Ⅺ型,而Ⅱ和Ⅷ型表现为肌病或多脏器受累,其他糖原累积病组织学切片可见到糖原在受累组织有沉积。近期又发现了第13种糖原累积病,与肌肉内β烯醇化酶缺乏有关,临床也表现为运动不耐受和肌痛。

  治疗方面应避免高强度活动,轻度活动可减缓心血管功能的衰退,有报道对McAdle病,采用肌酸治疗可提高骨骼肌功能,高蛋白饮食可增加支链氨基酸用于肌肉的氧化过程,并有益于损伤肌肉的恢复。

  2.脂质沉积病

    脂肪酸氧化异常所致疾病有以下四点:急性的代谢紊乱;主要累及如心脏、骨骼肌和肝脏;发作性的低血酮、低血糖;以及血浆和组织中肉毒碱水平或酯化肉毒碱百分比的变化。

  脂质沉积病发病涉及以下几方面:肉毒碱缺乏、肉毒碱棕榈酸转移酶(CPT)缺乏、肉毒碱-无环肉毒碱移位酶及β-氧化酶缺乏。原发性肉毒碱缺乏与肉毒碱转运体的基因变异有关,而继发性肉毒碱缺乏包括多种原因。CPT缺乏导致的脂质沉积病在该类疾病中最为常见,CPT包括CPT1和CPT2两种。

  治疗方面,应减少和限制脂肪酸消耗,增加碳水化合物摄入,肉毒碱治疗有助于改善肉毒碱缺乏患者的症状,中链甘油三酯已用于VLCAD的替代治疗。

  3.线粒体呼吸链异常

    临床报道较多的有KSS、MERRF、MELAS等,运动不耐受是常见主诉,有时甚至是唯一症状,也可伴有肌痛和肌球蛋白尿。目前已证实的mtDNA变异位点有100多个,总起来看有四点:儿童和青少年起病;多系统受累,以脑、骨骼肌多见;可为母系遗传或散发;家族内mtDNA变异的表达呈现为多样化。

  对症治疗如:心脏传导阻滞者可安装起搏器;并发糖尿病者给予降血糖;预防卒中样发作可行抗凝等治疗。抗氧化剂如β胡萝卜素、维生素C、维生素E,以及辅酶Q10等有助于脑病和肌肉病变的治疗。补充肉毒碱治疗等对继发的肉毒碱缺乏有效。

  二、包涵体肌炎

  炎性肌病包括三种不同的肌病类型: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和包涵体肌炎。前两者根据临床表现、血清肌酶谱和肌电图的改变可确诊。而后者在中老年慢性起病,早期即表现肢体远端功能障碍,股四头肌最早受累,面肌和眼外肌很少受累。上肢以屈腕和屈指肌无力为主。血清肌酸磷酸激酶正常或升高(一般不超过5倍);肌电图通常表现为肌源性损害,也可为神经源性损害或两者共存,易误诊为周围神经病等。肌肉病理是本病确诊的“金标准”。包涵体肌炎可分为散发性和遗传性两大类。有报道30%以上包涵体肌炎患者使用IVIG治疗可改善,但效果并不显著。

  三、肢带型肌营养不良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为一组原发于肌肉的遗传变性病。易误诊的肌营养不良主要是肢带型肌营养不良(LGMD)。LGMD分为2大组即LGMD1和LGMD2,共14个亚型。LGMD1包括5个亚型,现已能对三个亚型的致病基因进行克隆。LGMD1患者以青年或成年发病,缓慢发展,致残较轻,临床易被误诊为周围神经病。LGMD2包括9个亚型,其中前7个亚型的基因产物已知,部分人发病与DMD或BMD相似,预后相对较差。肌营养不良的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肌电图、组织病理及基因检测。临床可采用免疫组化或Westen印记法,治疗仍限于对症及支持治疗,成肌细胞移植、干细胞移植及转基因技术将有可能成为肌营养不良治疗的希望。

                                                        转载自:健康报

苏州男科医院|苏州妇科医院|苏州无痛人流医院|苏州皮肤病医院|苏州最好的妇科医院|医院网上挂号
医院地址:苏州桐泾南路81号(桐泾公园对面) 乘公交车至桐泾公园站下 苏ICP备10019028号-4
咨询电话:0512-68120120 400-850-6018 医生QQ:800016132
版权所有 © 苏州东吴中西医结合医院 copyright © 2011 szdwyy.com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